NY∕T 3255-2018 小麦全蚀病监测与防控技术规范(农业)
ID: |
ECB9A5C87B9A4AE68925C17EEDA20400 |
文件大小(MB): |
0.4 |
页数: |
8 |
文件格式: |
|
日期: |
2021-12-24 |
购买: |
文本摘录(文本识别可能有误,但文件阅览显示及打印正常,pdf文件可进行文字搜索定位):
ICS 65.020,B 16 NY,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,NY/ T 3255一2018,小麦全蚀病监测与防控技术规范,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quarantine surveillance and control of,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. 。币tici,2018-07 - 27 发布2018 - 12-01 实施,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发布,目U 吕,本标准按照GB/T 1. 1-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,本标准由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提出并归口,NY/T 3255-2018,本标准起草单位: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、河南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、河南农业大学、河南省,农业科学院,本标准主要起草人: 韩世平、王晓亮、李潇楠、毛红彦、杨丽荣、丁华峰、焦永吉、孙炳剑、闵红,I,小麦全蚀病监测与防控技术规范,1 范围,本标准规定了小麦全蚀病的监测和防控技术,本标准适用于小麦全蚀病的监测,2 规范性引用文件,下列文件对于本文,件。凡是不注日期的引,3 监测,3. 3. 3 系统调查,NY/T 3255-2018,症状(参见附录,做好记录。发现有,选择有代表性的田块,进行田间定点""……aSO d 调查一次,采取5 点取样或随机取,样方法,每点选取植物100 株进行调查,也可根据需要增减调查数量,3. 3. 4 普查,在小麦全蚀病症状明显时期,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辖区内小麦进行全面踏查,确定并记录小麦全蚀,病发生地点(田块)及发生程度,小麦全蚀病发生程度分级标准见附录Bo,3. 4 监测报告,记录监测结果并填写《小麦全蚀病田间调查监测记录表)) (见附录C) 。植物检疫机构对监测结果进,行整理汇总形成监测报告,3.5 记录保存,详细记录、汇总监测区内调查结果。各项监测的原始记录连同其他材料妥善保存于植物检疫机构,NY/T 3255-2018,4 防控技术,4. 1 检瘦措施,4. 1. 1 种子检疫,使用检疫合格的小麦种子。小麦种子产地检疫按照GB 7412 的规定进行,调运检疫按照GB,15569 的规定进行,4. 1. 2 保护无病区,禁止从小麦全蚀病疫情发生区引调种子。确需调种的,必须经过产地检疫合格,并在播种前使用有,效药剂拌种。跨区作业的农机具,从疫情发生区转移到无病区作业前,必须彻底清理,严禁携带病区土,壤和病残体,4. 1. 3 铲除新传入零星症情点(区),疫情监测过程中,若发现零星疫情点,要及时拔出病株,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;对于较大的发病中心,(区) ,要高茬收割,并在收割后拔出麦茬就地烧毁。同时,对疫情点及周围土壤进行土壤熏蒸,防止病情,复发,4. 2 农业措施,选用抗病品种; 实行水旱轮作或改种非寄主作物(大豆、甘薯、大蒜、油菜等)3 年以上;禁止使用病,田秸轩、麦糠讴制粪肥,避免大水漫灌;深耕改土;增施有机肥和磷饵肥,避免过量施用氮肥,4. 3 药剂防治,4. 3. 1 土壤处理,播种前,可亩用70 % 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2 kg~3 kg 拌细土20 kg~30 峙,把前均匀撒施或施人,播种沟中,4. 3. 2 药剂拌种,使用12.5%硅唾菌胶20mL 拌麦种10 kg ,或3%苯酷甲环瞠40mL~60 mL 拌麦种10 kg ,4. 3. 3 药剂灌根,小麦返青期,可采用申嗦霉素、硅唾菌胶等杀菌剂顺垄喷浇,或用荧光假单抱杆菌、地衣芽抱杆菌等,生物菌剂基部喷雾,5 防控记录及存档,收集、记录、整理小麦全蚀病防控过程中的各类信息和资料,建立专门档案,妥善保存。主要信息和,资料包括疫情发生的时间、地点、发生面积、危害程度、采取的防控措施、防控时期、防控效果等,2,NY/T 3255一2018,附录A,(资料性附录),小麦全蚀病田间症状,引起小麦全蚀病的主要病原菌为禾顶囊壳小麦变种C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. tritici) 。小,麦全蚀病菌侵染的部位只限于小麦根部和茎基部1 节~2 节,地上部的症状(如枯白穗)主要是由于根,及茎基部受害引起的。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感病,而以成株期症状最为明显。各生育期主要症状如下:,A.1 幼苗期,种子根和地中茎变成灰黑色,发病麦苗叶色变黄,植株矮小,病株易从根部拔断,严重时造成麦苗连,片枯死,A.2 返青拔节期,病株返青迟缓、分藤少,根部变黑,在茎基部及叶黯内侧出现较明显灰黑色菌丝层,麦田出现矮化发,病中心, 生长高低不平,A.3 灌浆至成熟期,成簇或点片出现早枯、白穗,根部变黑,植株易于拔起; 在茎基部表面及叶鞠内布满紧密交织的黑褐,色菌丝层,呈"黑脚"状;近收获时,在潮湿的环境下,可以见到黑色点状凸起的子囊壳,小麦生长后期,根腐病、茎基腐病、纹枯病可引起与小麦全蚀病近似的症状。小麦全蚀病与其他3,种常见根部真菌病害症状比较见表A. l ,表A.l 小麦全蚀病与其他3 种常见根部真菌病害症状比较,病害全蚀病根腐病茎基腐病纹枯病,病原菌禾顶囊壳禾旋抱腔菌禾谷镰刀菌禾谷丝核菌,黑根,茎基部表面呈"黑,茎基部和根变褐色,叶,基部变褐色,茎节部可叶稍和基部茎手干出,典型特征,脚"状,销和叶片上常出现褐色病,出现紫红色霉层现云纹状病斑,斑,根部变黑腐烂,易断,变褐,从土中拔出时,根根不易拔出,茎基部易,正常,毛和主根表皮脱落断,叶稍内侧出现黑褐色菌,出现中间灰白,边缘,基部叶鞠,丝层,变褐,病斑不规则基部变褐,病斑不规则褐色的梭形或云纹状,病斑,茎基部表面变黑,不腐烂病部褐色,不腐烂,基部变褐,节部出现紫严重时茎秤上形成,红色霉层……
……